金钠科技/茹天科技/海四达钠星/融捷能源/易事特钠电/泰和科技/隐功科技/科迈罗/国科炭美/晟钠新能/中钠能源/乔岳智能/津工能源/科达新能源/时代思康/富钠能源/极电特能/华普森/瑞扬新能源/亮见钠电/叁星飞荣/珠海纳甘新能源/皓升新能源/扬广科技/银川苏银产业园/兆钠新能源/精诚模具/儒特股份/希倍动力/先导干燥/瓦时动力/博粤新材料/苏州翼动新能/亿隆能源/钠创新能源/瑞森新材料/海裕百特/凯德利/长篙新材/清研电子/孚悦科技/珈钠能源/天能钠电/鑫钠新材料/同兴科技/黔钠科技等
中国对锂电池及相关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是一项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这项政策精准针对高性能锂电池、关键材料及先进制造设备,不仅关乎单一产业,更是全球新能源格局演变的重要信号。
本次出口管制主要是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2025年第58号公告,涵盖了从关键材料、核心设备到先进的技术的全产业链。以下是主要管制范围的详细解读:
锂电池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锂离子电池(含电芯、电池组):重量能量密度≥ 300 Wh/kg
正极材料: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三元材料前驱体(镍钴锰/铝氢氧化物)、富锂锰基材料:如磷酸铁锂压实密度 ≥ 2.5 g/cm³ 且克容量 ≥ 156 mAh/g
负极生产设备与技术:造粒设备(如立式/连续造粒釜)、石墨化设备(如箱体炉、艾奇逊炉)、包覆改性设备及相关工艺技术:如造粒容积 ≥ 5 m³,融合包覆设备容积 300 L
实施时间:2025年11月8日。管制性质出口许可管制,非禁止出口,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
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中国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份额均超过75%,锂电池电芯市场占有率超过70%,锂电池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80%。这项政策并非简单的贸易限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这项政策将对全球锂电产业链各环节将产生深远影响,或将重塑全球锂电产业格局。起点研究院SPIR对该政策对全球产业与市场的潜在影响分析如下:
1、供应短缺与价格持续上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如负极石墨、正极材料前驱体、电解质、隔膜)和设备供应商。依赖中国高性能锂电池和材料的海外厂商(尤其是欧美初创企业)将面临供应紧张、成本上升和研发周期延长的挑战。限制出口将立即导致国际市场关键材料(尤其是人造石墨负极、锂电池设备、高压实磷酸铁锂、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电芯等)供应紧张,价格大大上涨。
2、寻找替代来源困难: 短期内其他几个国家难以弥补中国庞大的产能和成熟的供应链缺口。建立新的矿山开采、材料加工和生产基地需要巨额投资和漫长时间(5-10年)。
3、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材料成本上涨、高昂的物流费用(如需远程运输替代材料)以及新供应链建设投入,都将显著推高全球锂电池的生产成本。
4、效率降低与交付延迟:打破现有高效、集中的供应链,转向分散化、区域化的供应模式,必然导致效率降低和供应链响应速度变慢,可能会影响下游产品(如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交付。
二、中国本土锂电各环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影响有差异材料和设备影响较大利好电芯及成品出口。
1、短期利空出口占比较大的是锂电负极材料成品、三元前驱体、部分锂电设备(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热压机、化成分容系统、分容柜和整线设备等)锂电负极生产设备等环节,中长期由于国内外锂电企业加大对中国产能建设和海外基地建设,影响将变小。
2、短期利好中国锂电池电芯(300wh/kg电池未受到限制)及储能、整车等环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由于海外电芯企业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受限,海外电芯企业产能扩张受限,中国锂电企业受限制应该较小,中国锂电池电芯及成品价格有望提升,利润上涨。中长期有利于中国锂电池企业全球份额提升、行业标准和话语权提升。
1、日韩电池巨头(LGES、SK On, Samsung SDI, Panasonic): 严重依赖中国的关键材料供应(尤其是负极石墨)。短期内面临巨大供应链风险和成本压力。推动其加速在中国增加电池产能建设(方便获取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以及与替代材料供应商合作。
2、欧美车企(特斯拉、通用、福特、大众、Stellantis等): 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生产或在欧美本地化生产的电池(主要来自中国电池企业或依赖中国材料的日韩企业)。面临电池供应不稳定和成本上升风险,被迫加快从日韩电池供应商切换成中国锂电池厂家。
3、非中国电池材料企业:迎来发展机遇,但挑战在于能否快速提升产能、减少相关成本达到与中国相当的竞争力。
中国对特定石墨材料等锂电池关键原材料以及技术的出口管制,将对全球锂电产业链产生显著的地域性冲击。受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分布在在高度依赖中国锂电池材料供应、自身锂电产业规模大但本土供应链不完善的经济体,具体包括:
负极材料及三元前驱体依赖度极高: 韩国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约 80%以上 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三元前驱体来自中国。这是最直接的“卡脖子”环节。电池制造大国: 韩国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生产国(仅次于中国),其电池大量供应给全球主流车企(通用、福特、特斯拉、现代起亚、宝马、奔驰等)。
短期冲击剧烈: 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来源,面临严重的生产中断风险,成本也将飙升。韩国政府和企业在紧急寻找替代方案。
负极材料高度依赖: 日本电池企业(松下、丰田旗下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同样重度依赖中国的石墨负极(尤其是高端品类)。关键客户压力: 松下是特斯拉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原材料以及供应紧张直接影响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和生产计划。
本土供应链不完整: 虽然日本在部分材料(如隔膜、电解液添加剂)和精密设备上有优势,但基础材料(石墨、三元前驱体)仍需依赖中国。技术转换挑战:
电池本土化产能依赖“中国元素”: 欧美正在快速建设本土电池产能(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远景动力法国/英国工厂、LG/三星/SK On的美国工厂、特斯拉美国工厂、Northvolt瑞典工厂等)。这些工厂,依赖中国技术/设备: 大量使用中国提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许可。依赖中国材料输入: 即使工厂在欧美,初期甚至中长期仍需从中国进口关键的负极材料、前驱体、部分电解液等(尤其在管制项下)。
车企核心供应链中断风险:特斯拉(依赖宁德时代、松下、LG)、宝马、奔驰、大众、Stellantis、通用、福特等欧美巨头车企,其电池供应商(无论是中资、韩资还是本土企业)都面临上游石墨等关键材料断供或涨价的压力,直接威胁其电动车生产计划和成本目标。
“去中国化”战略受阻:欧美(尤其是美国IRA法案推动下)正试图建立脱离中国的电池供应链。此次管制大幅度提升了这一目标的难度、时间和成本,迫使欧美加速本土材料生产和回收技术研发。
1、短期阵痛: 部分依赖出口的材料和设备企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收入下降的风险。
2、长期调整: 促使中国产业链向上游高的附加价值环节(如高端材料研发、先进设备制造)和技术壁垒更高的领域(如固态电池)升级。
3、加速海外产能布局:管制不适用于在海外生产的产能。因此,已提前在海外建厂的企业(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贝特瑞等)将获得显著的比较优势,这也会激励更多企业出海。
4、市场保护与竞争力维持: 管制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技术和产业优势,但也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合作机会,加速国际竞争对手的崛起。
5、从“卖材料”到“卖技术/卖产品”:政策鼓励企业从出口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中间品,转向出口更高价值的终端产品(如电芯、电池包、乃至整车)。这符合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整体方向。
中国对锂电池关键材料(如石墨、三元材料前驱体、高压实磷酸铁锂等)及技术的出口管制,将通过多重传导机制显著推高全球锂电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并最终影响终端产品价格。具体影响路径和表现如下:
石墨断供冲击最直接:中国垄断全球90%以上人造石墨负极供应,管制导致国际高端石墨价格短期飙升(预计涨幅30%-50%+),且供应缺口难以填补。其他材料连带涨价:正极材料(如三元前驱体)、电解液溶剂/添加剂、隔膜等中国优势材料,因供应链紧张或出口审查延迟同步涨价。
替代来源溢价:日韩转向加拿大(Nouveau Monde)、澳大利亚(Syrah)等石墨供应商,但新产能成本比中国高40%以上。
物流与认证成本:分散化供应链导致运输距离拉长(如非洲石墨运往欧洲),且新供应商需重新认证,增加隐性成本。
硅基负极/固态电池短期难降本:为减少石墨依赖,企业加速硅基负极应用,但当前硅碳负极成本是人造石墨的2-3倍;固态电池量产成本更是传统电池3倍以上。
钠电池不需要用锂电石墨和铁锂正极材料,将替代部分需求,但短期产业链规模不够大,无法完全替代,但是全球钠电池产业链投资将提速。
打破长期降价趋势:过去十年锂电池年均降价10%-15%,2025年中国磷酸铁锂电芯已降至0.3-0.35元/Wh。管制后预计2025-2026年价格将逆转上涨20%-30%,价格将涨至0.4-0.5元/wh区间,海外锂电池价格近期将快速上涨。
此次出口管控针对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不小于300 Wh/kg,这一规格高于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水平,主流液态锂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范围约为100-300 Wh/kg。不小于300 Wh/kg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已经主要属于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领域,而国内固态电池的量产预计将在2027年后才能实现,现阶段对国内锂电池企业影响小。出口管制措施将加强管控半固态、固态电池等下一代锂电池产品的出口和技术外流,保持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性和竞争力。
此举将刺激全球各国加大对本土电池产业链的投入,推动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同时,由于中国在设备、材料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上的领头羊,欧美与中国的电池技术代差短期内可能反而会扩大。
1、技术壁垒提高:管制限制了特定技术和设备的对外输出,可能减缓全球锂电技术扩散速度。
2、国际合作模式改变: 由过去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可能转向更多基于共同研发或特定区域本地化生产的深度合作。中国企业与海外伙伴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在当地合资建厂)。
3、创新竞争加剧: 各国为摆脱依赖,将大幅度的增加在电池新材料(钠电、锂金属、硅基负极等)、新工艺、回收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全世界内的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
总结来说,中国锂电出口管制对全球锂电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短期: 必然造成供应冲击、成本飙升、效率下降,给全球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带来挑战。中长期: 将强力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土化/区域化进程,显著加速替代技术(钠电、固态电池)和回收技术的发展,并加剧全世界内的技术和产业竞争。
最终结果将是全球锂电池供应链从过去高度依赖中国,转向一个更为复杂、分散但也更具韧性的多极格局,但这样的一个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转型成本和不确定性。世界各国能否有效应对挑战,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新供应链,将决定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格局。中国的锂电池出口管制政策,是一次在全球化逆流和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的精准战略出击。它不仅服务于国家安全,更旨在将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制造优势,转化为长期的技术优势和战略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这标志着野蛮出海时代的结束,一个在合规框架下进行全球化精细运营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只有深刻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并提前布局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把握先机。对于中国锂电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而言,短期需要应对运营上的调整和市场的情绪波动。但长期看,这项政策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迫使它和整个行业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走向更高级的“技术输出和产能全球化”,这全部符合锂电龙头早已布局的国际化、一体化战略。因此,如果中国锂电材料企业能妥善应对,这次管制将成为其巩固全球领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契机。
起点研究院SPIR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链的研究机构和产业智库,总部在深圳,SPIR研究团队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有超过15年的深厚研究经验、数据报告和前沿成果积累,主要研究覆盖领域: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储能材料及设备、电动车、充换电、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设备等,服务过三星、LG、奔驰、村田、宁德时代(CATL)、ATL、巴斯夫、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
公司基本的产品及服务:新能源电池及储能领域月度/季度/年度数据库、各细致划分领域行业白皮书、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装机量数据、储能行业及企业数据库、钠电行业及企业数据库、固态电池行业及企业数据库、定制化市场/行业/技术/企业调研报告及数据库、政府新兴起的产业规划报告、高品质人才智库、产线技术咨询、品牌宣传策划和企业出海咨询服务等。
上一篇:能化 驱动弱 PTA弱势运行


